2)第155章 第一百五五章_[清]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思孔与于成龙写信中提到:

  这防灾减灾,是年初时朝廷下达命令推行下来的,令底层百姓们都学得、知晓的知识,有了这些知识,应对灾难时心下就安定,知道该怎么做了。民智的开化教育重要之处就在于此。所以我在地方上兴建学堂,招底层百姓进行启蒙教育,驱除蒙昧,这事做得正确。若我的治下能够人人都识字,人人都懂一些知识,也许结果会更好。

  百姓识字明事理,丁思孔的说法有些过于理想了,若真如此做,恐怕不为朝廷所接受。

  沉浮官场一生的于成龙隐晦地劝说了丁思孔:我朝自先祖以来,就奉行愚民之策,民智未开,方能好治理,这事儿你我皆要心中有数,嘴上不能说出来,但心要如同明镜一样知道上头在忌讳什么,这样才能安稳地在官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,才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抱负。

  丁思孔这官场新人,有几分于成龙年轻时的影子,能力绝佳,还认死理。

  这究竟是不知变通,还是因为年轻,没有见识到黑暗一面,心中对光明,对朝廷仍然抱着美好的期望与幻想呢?

  丁思孔反驳了于成龙,听懂了他隐晦的提醒,却不赞同,并且还上奏了一份奏书,递交给上级,请求送往京城。

  奏书讲的自是劝说朝廷开化民智一事。

  丁思孔:微臣以为,百姓懂字,明白事理,只会令地方官治理时更加轻松,政令推行下去时可以解释清楚、大家都弄得明白,如此百姓们就愿意配合,政令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去完成。

  在他的心目中,底层百姓是多么的淳朴又美好,他们有勤劳的双手,有朴实的内心,而他们的诉求,只有吃饱穿暖,谁若是能让他们吃饱穿暖,媳妇孩子热炕头,谁就是他们的青天大老爷。

  开化民智不会令这些朴实的百姓改变自己的本性,他们也不会好端端地去造反,就如同这一回的防灾救灾指南,正是因为推行了下去,百姓与官府之间多一份理解,江苏虽然受灾最为严重,却也是最团结、凝聚的地方。

  丁思孔还在上奏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:官民矛盾。

  官民矛盾,是造成百姓造反,威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。

  大清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,往往是高不可攀的,百姓不理解政令会带来什么,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苦,天灾**的降临令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,于是心怀怨愤。

  缓解官民矛盾,仅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还不够,还需要开启民智以令官民之间可进行沟通,依靠律法,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。

  丁思孔的上奏,在一片成熟雪灾的奏折中尤其醒目。

  谁都知道江苏是最严重的受灾地方,可江苏按察使金镇在监督江苏布政使巡抚丁思孔时,上奏夸奖了江苏对灾情“应对得度”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