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470章 报邸_大明:混在北平当知县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下之令,只是现在的寺庙已经与太高祖陛下健在之时的寺庙不一样,他们已经变了!

  因而,微臣才这般恼怒……”

  “行了,咱并没怪罪你之意!”

  朱棣随意的摆了摆手,“如今的寺庙,确实变了!”

  “陛下圣明!”

  郭安脸色一喜,连忙拱手行礼。

  随后,继续说道:“此法,只是微臣之愚见。如果陛下也同意,微臣建议,可用更名正言顺的理由,由一些地方主官给朝堂上奏,说及此事!”

 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怪异,但仍是缓缓点头,“可!”

  郭安又道:“陛下,微臣记得道衍法师好像在东宫内。事关寺庙,想必道衍法师,应该会有着更好的策略!”

  “郭卿所言极是!”

  朱棣眼睛一亮,微微点头。

  随后,便又再次问道:“另外,郭卿奏章可解决那些流言的报邸,与现如今的邸报又有何不同?”

  其实,报纸这类东西,在唐朝时候就出现了。

  汉朝的郡国,会派人在京师设立专门的“邸”,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驻京新闻机构,主要是给各大郡国传达朝廷政务与消息。

  皇帝的所有谕旨,各大官员的奏议以及任免调迁等大大小小之事,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。

  到了唐朝时候,藩镇兴起,这才有了正式的邸报。

  那会,“邸报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,后来直接张贴在宫门外,大家伙都可以抄传。

  这种模式,像极了后代的新闻发布会。

  郭安就记得,唐朝最早的邸报记载,便是唐玄宗之时,孙谯的《经纬集·读开元杂报》,记载着某日京僚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,又或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,赏赐有差……某日皇帝亲耕籍田,行九推礼等等……

  而到了宋朝,商贾兴起,便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用来售卖牟利的商人,很多官员为了省事,都会乐于花钱购买。

  而现在……

  “陛下,微臣记得,大明的《邸报》,是由通政司负责管理出版发行。

  而且《邸报》还是手抄或者木刻印刷,每隔数日,才可出现一份《邸报》,还极其杂乱,也只能由各个州府的主官观看?”

  朱棣微微点头,道:“《邸报》乃是关于皇帝谕旨、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、黜废、奖惩、法令等朝堂之大事记录,自是只需交由大明各大官员观看便可!”

  郭安轻轻一笑,道:“陛下,微臣所言报邸,也可名为报纸,是用活字印刷术印刷大量的报纸,所耗人力更少,也更快。

  另外,在报纸上所书写之事,不仅有朝堂各大政务,如陛下的谕令,所有官员的任免调迁、黜废、奖惩、法令等等,还有各大才子士绅,或者是京师内各大商贾、铺肆、船行的新闻异事……

  而这些报纸,也将会以极低廉的价格,卖与大明全国各个州府,不仅官员可阅读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