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33、大军班师回秣陵_三国之霸王孙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6月20日,孙策终于率领大军回到了秣陵县。

  江边,孙策的座船缓缓靠岸。

  孙策踏着船板,上了岸,踩在坚实的大地上,看着不远处巍峨的城墙,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。

  秣陵城看上去已经颇有几分大城邑的气象了。

  虽然与长安,洛阳等大城无法相比。但在孙策看来,起码与襄阳、邺城可以一拼。

  高大宽广的城墙,看起来十分雄壮。

  条石为基,夯土为心,青砖为皮。

  城头之上,每隔十个城垛便有一杆大旗,旗上书着一个大大的“孙”字。

  孙策相信,过不了多久,城头上还会多出来不少写着“吴”字的大旗。

  他有这个自信,算算日子,一旦等到北边袁曹吕的大战结束,也就是曹操迎奉献帝的时候。

  秣陵县的城内建筑依旧没有完工,不过讨逆将军府倒是修建的差不多了,约莫已经建好了三分之二。

  至于城内的其他建筑,依旧在紧张的修筑之中。

  秣陵县作为孙策计划中的都城,未来吴国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当然不仅仅是一座单调的枯燥的城池。

  秣陵城还有许多附属性的大规模建筑。而正是这些建筑,将会承担着吴国文化中心的作用。

  秣陵书院、岐黄书院和秣陵斗兽场便是孙策给予厚望的三大文化建筑,他们对于孙策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将会有巨大作用。

  首先,便是秣陵书院。

  秣陵书院在孙策未来的计划中,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板块。

  秣陵书院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意义上的学校,秣陵书院将会类似于历史上明初朱元璋前期的国子监。

  也就是说,秣陵书院将会成为孙策选拨国家干部的一个机构。

  用更加通俗一点的话来讲,孙策将会通过秣陵书院来进行科举制的试验。

  其次,便是岐黄书院。

  孙策向来是一个自私的人,他之所以建立岐黄书院不过是为了留下华佗罢了。至于为什么留下华佗?

  那还用说嘛!自然是孙策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。在这个时代,有了华佗就跟有了第二条命似的。孙策能不重视?

  当然,孙策虽然自私。但是在满足自己私欲的同时,孙策不介意为民族,为国家多做一些事情。

  这就是建立岐黄书院的其他目的了。

  一来,岐黄书院需要为孙策的军队培养大量的合格军医,以降低士卒负伤之后的死亡率。要知道,农业时代的士卒也不是随便拉来一个农夫就能很快适应的。所以,每一个合格的士卒都是宝贵的,降低死亡率从某种角度上讲,就是在提高孙策军队的战斗力。

  二来,岐黄书院要对中医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。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文化遗产,在后世却遭到了一大批不肖子孙的质疑。诚然,中医确实有许多不好的地方,但是并不应该全盘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