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86章 电磁炮 鹰击-21_星火2003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286章电磁炮鹰击

  实际上,对于电磁炮的规划,官方比陈念还要早。

 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,我国的电磁炮理论论证就已经基本完成。

  这听起来挺魔幻的——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,恐怕会觉得更加魔幻。

  毕竟,仔细回想一下,当你还踩着自行车、穿着喇叭裤、农村的孩子一到晚上就一窝蜂地钻到村长家看黑白电视、攒一个冬天的钱就为了夏天吃一口保温桶里的冰棒的时候,国家居然已经开始琢磨电磁炮了

  怎么想都会觉得很割裂。

  然而,事实确实就是如此。

  不仅仅是理论研究,从80年代开始,国内电磁炮的实用化进程进展飞快,到2007年这个时间点,就算没有陈念的加持,我国的第一台车载反坦克电磁炮也已经诞生。

  这台电磁炮的功率从未公开过,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,其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5发,炮口初速3500米每秒,能够轻易击穿所有现役坦克的装甲。

  网络上甚至还流传着一个没有被验证过的传说,那就是,伊拉克战争中一辆M1A2侧面装甲上被击穿的神秘弹孔,就是这台电磁炮的实验型号造成的。

  当然,这种说法必然是不可信的。

  但有这样的传说流传,也侧面反映了华夏在电磁炮领域的研究的确是走在前列的。

  而现在,陈念需要解决的,也不是电磁炮综合设计的问题。

  在这一方面,那些浸淫已久的工程师们比他更懂。

  他要解决的只有两个问题,大功率电容,和高温炮口烧蚀。

  有关超大功率电容器,原理其实很简单。

  电势差越大,在短时间内释放的电流也就越大,而电流越大,电磁炮所能产生的导轨电磁力也就越大,炮弹的初速度上升,威力相应上升。

  所以获得更大功率的电容器,就是电磁炮威力提升的关键。

  早在4年前,陈奶奶就已经通过热等静压设备的研发为这项技术打下了基础,发展四年之后,华夏的大功率电容技术早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,满足电磁炮的要求毫无问题。

  但是,电容解决,并不意味着电磁炮就能轻易制造了。

  因为电容解决的只是“威力”问题,想要让电磁炮真正达到可用的“寿命”,陈念还必须解决一个更严重、也更具有破坏性的问题,那就是集肤效应。

  用一句话来说明,集肤效应就是电磁产生热量的过程,这样的热量足以对炮弹和电磁导轨产生严重烧蚀,甚至将发射时的炮弹尾部直接等离子化。

  而这样的电磁烧蚀在电磁炮发射过程中是无可避免的,想要跨越这个难关,就必须在材料学上有所突破,采用极耐高温烧蚀、同时强度也足够的材料来制造导轨和炮弹。

  虽然陈念已经制造了一系列的高耐热材料,但相对于电磁炮集肤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