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81章 火绒计划_星火2003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就会面临问题了。”

  “再加上你的工作方式说白了,伱其实并不太需要过多的输入和交互,所以,适当地做出妥协,是最好的选择。”

  听到这里,陈念微微点了点头。

  上级的考虑是极为是很实用、也很具有远见的。

  他们完全理解自己的“使用方法”。

  是的,陈念的确需要极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输入,但一旦基础的信息达标之后,他的输出就不再需要更多复杂的合作了。

  所以,“受教育”和“教育”这两个环节是完全分开的,人员的配置自然也可以完全割裂。

  “这些名单.不会是直接从国青和长江学者清单里面选出来的吧?都那么年轻?”

  陈念疑惑地问道。

  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说的一样,整个清单中超过40岁的人员寥寥无几,而有限的几个,还能看的出来时特意挑选了学术水平高的前辈来镇场子的。

  “有重叠,但不是充分条件。”

  “能被挑选出来的人,拿奖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,入选国青和长江学者当然不稀奇。”

  “另外再加上我们对于年龄的控制条件,这方面的重合度就显得比较高了。”

  “明白了。”

  停顿片刻,陈念继续问道:

  “具有海外受教育背景的人员比例有点太高了,能不能排除掉一些?”

  “可以,但如果你担心的是保密问题的话,其实可以放一放。”

  “等离子这一块,我们此前的科研水平是相对落后的,也只有他们这些海归人才,才能吸收到最新的技术和理论。”

  “对这些人员,我们已经进行过了多轮审查和筛选,出问题的概率很低。”

  “另外作为佐证,有一个事实是很清晰的。”

  “那就是,这些人既然选择了回来,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可靠。”

  “有句话是这么说的,核聚变没有秘密,它的每一个进步,都会被人放在显微镜下观察。”

  “想要通过‘技术间谍’的方式来阻碍我们进步,基本可以说是不可能的”

  陈果没有把话说透,但陈念已经理解了他的意思。

  是的,既然通过间谍手段没办法对华夏核聚变科研进程造成打击,那美方最好的策略,无非就是尽可能地组织这些学成的学者归国。

  能够选择回来,就说明他们的心确实在这边。

  梳理完了基本的问题,陈念开始认真地去读这些备选人员的技术背景。

  相比起前期官方的严格审查,他判断的方式比较简单,那就是只看方向是否具有前瞻性。

  一轮筛选下来,从他手上被排除的人员寥寥无几,原本17人的名单,最终留下了13人。

  “好了,就这些人吧.”

  陈念把勾选后的清单递到陈果手里,后者接过后粗略地扫了一眼,开口回答道:

  “那就定下来了。”

  “这些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之后才能到位,到位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