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72章 知识改命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自作聪明!

  此时不仅是李知府,还有李大宗师,梦之队六书生,以及围观的大批书生。

  都明白了方唐镜这样说的用意。

  无非是否认今本《礼记》,推崇自己不知在哪里看到的《礼记》。

  以此来证明自己之前所说的那句“为舜也父者,为舜也母者”师出有名。

  这就尴尬了!

  当然,尴尬的并不是大家,而是方唐镜,因为,这注定是徒劳的!

  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,孔子教授给弟子的是六经: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东》《易》《春秋》。

  这六经便是儒家文化中最高哲学的体现。

  但是六经文古义奥,不易通读,也难以理解,因此后人多做注释以辅助理解。

  后来出现的四书五经,其实就是对孔子六经解释的典籍。

  比如《礼记》,就是后来的贤人大家为《礼》所作注解的合集。

  最开始时还不叫《礼记》,叫《仪礼》。

  内容也不止后来敲定的四十九篇,据说有三百八十七篇之多。

  西汉刘向考校礼经典籍,得林林总总记有两百一十四篇,是不折不扣的大本头。

  再后来便有学者开始去芜存菁,有系统地将凌散的篇章整理成册。

  其中最著名的学者有戴德,戴圣叔侄两人。

  分别编纂出了八十五篇的《大戴礼记》和四十九篇的《小戴礼记》。

  两本并行于世。

  传到东汉末年,《小戴礼记》得到了后来配享孔庙的著名大儒郑玄为之作注。

  因而得以作为儒家正统正式列为必修课,正名为《礼记》。

  反而是《小戴礼记》成了别名。

  当然,到了明朝的时候,《礼记》与其他四书五经一样,都是经过了朱子(熹)重新校对和注释过的,与《四书集注》一起,成了朝廷明令规定的标准版本。

  所以方唐镜就算找出什么别的《礼记》版本,比如《大戴礼记》,虽说是珍本,却并不具备朱子认定的权威性,也是无用的。

  所以当方唐镜问李知府读的是哪一本《礼记》的时候,李知府才会不屑地将茶水都喷了出来。

  不是因为激动,而是因为方唐镜太让他失望了!

  他一直担心方唐镜会拿出什么强有力的证据反驳自己,一直紧绷着神经。

  陡然听到方唐镜说出如此弱智的话来,落差简直不要太大。

  一直紧绷着神经突然没了把门的,于是就喷了!

  可见方唐镜真的已山穷水尽,才会这么说的吧?

  “哦……方贤侄读的又是哪一本《礼记》?还请不吝赐教!”李知府信心满满,语带嘲讽。

  “赐教不敢当,见贤思齐,追随圣人脚步而已。”方唐镜面色平静,似是听不出嘲讽一般。

  居然毫不客气的将李知府的“反向恭维”一字不漏的笑纳了……

  所有人的脸皮都抽了抽,不自禁地摸了摸自己的脸,又看向方唐镜的脸,无限感慨……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