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204章 纺车史话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十斤,比珍妮纺织机刚开始时的八个纺锤先进多了。

  这种机器曾经在中原地区推广过,《农书》原文说:

  “中原麻苎之乡,凡临流住多所置之。”

  按后人所著的《中英水力纺纱机形制的比较研究》一书所说。

  英国人最后发明的水力纺纱机,是在对中国人的水制纺纱机吸收改良之后弄出来的。

  后世的徐光启在《农政全书》中也有记载《农书》里的“水转大纺车”。

  1735年出版的村赫德的《中华帝国通志》又转载了这项历史。

  18世纪中叶前,传教士将水转大纺车介绍到了西欧。

  英国人改良的水利纺机从中吸收了大量创作灵感。

  增加了许多专门适用于棉纤维的拉伸杆,极大提高了产能。

  种种证据确凿,说明中华文明早在元朝就有了水力纺织机,且还是大规模应用。

  怎么到了明朝,反而销声匿迹了,实是奇哉怪也!

  方唐镜上次去松江府,第一件事就是专门去找这本《王祯农书》。

  这本书也并不是很生僻,才走了三个书店就找到了。

  方唐镜还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农书,店家见书不少,还送了一个旧包袱包裹书籍。

  这才有当时进“快哉风雅集”夹着的破布包。

  “水转大纺车”乃是王祯的得意之作,书里是实实在在记录有这种的图谱的。

  这就更让方唐镜不解了。

  按理说科技树一经点亮就再不会熄灭才对,尤其是这种事涉重大民生的高效率农器,在这个时代简直就是神器一般的存在,更不可能失传啊?

  莫非所有人都是猪?

  这似乎也不大可能啊!

  所以方唐镜拿出《农书》指出“水力大纺车”的时候,是颇为踌躇满志的。

  在他想来,这纺织神器即将从自己手里复制出来,心情好得不要不要的。

  延续了两百年的断代技术被自己接上,怎么的也算是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了吧

  完全没有料到竟是被人喷了一身这个结果。

  还有,什么叫“又一个徐老三,很傻很败家……”。

  方唐镜打了一个激灵。

  难道说……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