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23章 要命一条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三份奏折开始切入正题。

  里面详细的讲述了如何筹建“救灾扶贫基金会”,然后又如何将乡贤祠与名宦祠合并,并且将名誉与实利相结合,给予什么优惠,然后还重点叙述了如何拍卖乡贤祠的名额。

  仅仅是拍卖乡贤祠名额一项,江泉县就筹集到了两万两现银,足够应对救灾。

  这……,所有人都象是吃了苍蝇一般难受。

  什么时候乡贤祠的名额可以当成白菜一般的标价来卖的?

  在大家的认知里,名利二字,名和利是分开来说的。

  名是士大夫的专属名词,是不能与污浊的铜臭沾边的。

  现在这江泉县彻底的打碎了大家的三观,将“名”直接用“利”的多少来衡量了……

  这江泉县令果然是官场里的一朵奇葩!

  他这么做,还是官么?

  是一个被官位耽误了的商人吧?

  这是不对的!

  要据理力争!

  可应该怎么争呢?众人一时之间有些茫然。

  奏折里讲得明白,江泉县并不是“卖名”,而是有选择性地对“乐捐”最多的九人授予“乡贤”的名额。

  从程序上来说,完全没有任何问题。

  并且也没有全是用钱来衡量的。

  没看到里面还给予一位在救灾中突出表现的,一个铜板没出的方什么镜也授予了“乡贤”的称号么?

  虽然怎么看都有欲盖弥彰的味道,可好歹也算是一块遮羞布了。

  现在问题来了,那些商人凭什么对乡贤的名额趋之若鹜呢?

  说到底还是因为成为乡贤的好处实在太多。

  国朝注重教化,每个府县都设有乡贤祠和名宦祠,尤其是乡贤祠,大点的乡镇都设有。

  这样一个虚名本来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,还比不上朝廷旌表守节的寡妇。

  但江泉县这一次却是把乡贤的等级提高了。

  经过乡贤祠与名宦祠的合并,乡贤的好处实际已经能比肩士绅。

  也就是说,商人们通过了乡贤这个名份的转化,实际上已经成了士绅阶级。

  从四民之末一跃成为四民之首中的一员,社会地位大大提高。

  想到这里,大家又想起之前第二封奏折里的私货。

  顿时所有人都在心里大骂,大伙在不知不觉间,被那素未谋面的江泉知县给套路了。

  乡贤祠与名宦祠合并的条陈,大家可都是点头通过了的,现在要怎么反悔?

  君前无戏言,国事岂容儿戏。

  众清流满嘴的黄莲味,苦不堪言。

  即便是一众奸佞也是目瞪口呆,原来……钱还可以这么变着法子赚的,开眼界了。

  每个人脑海里都不由浮现起京城里流传的一句童谣:京城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。

  现在似乎变成了农村套路深,我要回京城?

  简直就是颠倒了玩,自诩最精英的京城官僚们,被一个边远小地方的土包子给耍了。

  深吸了一口气,众人再度打起精神,所有人都在告诫自己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