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29章 四面漏水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三道皱纹深深地刻在蜡黄的额头上,城门口的过堂风吹得花白的三缕胡须四散飘扬,才刚五十出头的人,看上去竟似是六十多的老翁。

  站在城门甬道内侧的赫然是“养病归来”的周县令。

  只不过看他现在的样子,这病反倒是越养越重了。

  他的身后站着一脸平静的方唐镜和新任王巡检。

  更后面就是齐老夫子带领的“六房实习典吏”和衙门的三班捕头。

  原本按照正常的官场礼仪,这里应该还要依次排列着县丞,典史,主簿。

  可惜这些人实在相当聪明,早早便出城三十里迎接焦巡按去了。

  没错,今日便是南京来的巡按御史,焦巡按巡视江泉县的日子。

  因此即便周县令有再重的“病”,只要还没死,也非要抱病前来迎接不可。

  巡按御史虽然与知县同级,只是七品官,还不如周县令这种大县的县令。

  但此七品官非彼七品官,不但可对府州道县进行实质监督,还可有直奏之权。

  权力之大与钦差大臣也相差不多,因而他们常常以“代天子巡视地方”自居。

  地方亲民官的政绩优劣,皆由巡按一言而决。

  其巡查结果虽然只是轻飘飘一张纸,然而地方官的好坏优劣,便全在其中了。

  说你好你就好,他说你不好你就不好,只消一纸弹章,做得再好也得收拾铺盖回家养老。

  周县尊之所以愁眉苦脸,就是因为这件突如其来的大事。

  他敢躲李知府,却不敢躲巡按御史,皆因为巡按御史威权之重,比知府还要盛上三分。

  这是真正的“太祖成法”,是太祖制定的“以小制大”的制度决定的。

  大明开国时期,太祖皇帝性格刚烈,天下事皆乾纲独断,一言而决。

  然则经过“胡惟庸,蓝玉”两大案后,太祖深感宰相权臣的权力过大,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,于是之后在以内阁取代相权的同时,构思出一套“以小制大”的体系制衡内阁百官。

  之后又经成祖和英宣时期的演变,大明的政治体制渐渐形成内阁执政,司礼监制衡,言官监督,皇帝垂拱而治天下的格局。

  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下,言官们终于抖了起来。

  因为有“可风闻弹事”“以卑察尊”的权力,于是便有了言官们以七品小官之势叱咤朝堂的风气,这就是后世痛批的“清谈误国”的由来了。

  这些言官如同一条条饿了三天三夜的疯狗,见人就咬,发起疯来自己都怕,便是部堂尚书阁老也不敢不避其锋锐。

  所谓的言官,主要就是指御史和六科给事中。

  御史有监察百官之权,无论朝堂里多大的官儿,不论多小的事,只要看不顺眼,哪怕你上茅厕没擦干净的,都在他们参劾之列。

  而巡按御史,则是专门考察地方官的官,这类考察可是是经常性的,也可以是不定期的,十分随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