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2章 贤侄大才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觉得自己已经跟上了方唐镜的节奏。

  也就是说,这非但不是什么吃相难看的事,简直就是解民之倒悬,流芳千古的大好事。

  若是此时那刘书办还在眼前,定然要佩服得五体投体,泪流满面的承认自己输得心服口服:

  这个方唐镜,即便是在最艰难穷困的天灾人祸面前,仍能不屈不挠的变着法子狂拍县尊马屁,这份见缝插针且无孔不入,却又举重若轻不着痕迹的本事,不得不让人无语加凝噎。

  官字两张口,横竖都有理……这个真理被方唐镜发挥到了极致!

  周县尊只觉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,就是请了这个贴心贴肺的师爷。

  能力没得说,死的能说活,偏还如此会做人,不由老怀大慰,欣然微笑。

  此时的周县尊心里不知不觉间又再次拉近了距离,真正的把方唐镜当子侄看待。

  他已经大致明白了方唐镜的思路,要把粮食和生丝这些大宗商品控制在官府手中,并且通过牙行周转生利,端的是本小利大见效极快的好买卖。

  不过仍有不少疑虑,撇开转行的细节不谈,最大的问题便是启动的本钱,事关一县民生,这可不是几千两银子就能成事的,心里反复计算了几遍,周县尊忙问:

  “贤侄所言的这个‘垄断’,少说要有两万两现银才可启动吧?”

  对于能心算出两万两现银这个数字,周县尊是颇为自豪的,他在同年进士中虽是不起眼,可有一项别人都不及之处,那便是他学过《算经》,并且颇为精通。

  可这个本事也成了他的心病,每当午夜梦回之时,他常常扪心自问,当年是不是因为花了太多的精力在《算经》上,这才导致自己名落到了三榜的地步。

  若是自己没有学什么《算经》,名次会不会冲进二榜?那是真正的进士及第,而不是现在的同进士出身。人生轨迹便会大不一样。

  同进士在正牌进士面前,便是夫人与如夫人的区别,一个是正室,一个是小妾,呜呼哀哉,悟已往之不柬,知来者之可追乎?

  但无论如何,在同年面前,自己至少还有一样能拿得出手,不至于太丢人。而且对上一般的读书人,心理优势更是明显,看,老夫可是会算经的人,也算一专多能的人才了吧?

  在大明,不,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,真正会数学的人都极少,因为不是科考项目,所以没人理会,原因就这么简单。

  这也导致了自祖冲之到满清灭亡的一千多年,数学这一块基本没什么跨时代的进步。

  “东翁英明,不过在小侄看来,自是多多益善,若是有五六万两起步是最合适的。本大利才大嘛。”

  “五六万两!!”周县尊被惊到了,只觉得心跳出奇的厉害。

  “东翁请看……”方唐镜随手扯过一张纸,提笔在上面写写画画道:

  “先说赈灾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