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19章 梦队首秀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这样的方法也的确是比目前的鉴别方法先进了不知多少年,方唐镜也不得不服。

  不过方唐镜并不担心他们找出什么不对付的地方。

  要知道,高收益的背后往往是极高的风险,这句话古今都是适用的。

  《清明上河图》这类重宝的仿制是非常慎重和讲究的,绝不是一般的手段就能识破的。

  据方唐镜从后世了解到的知识,这些闽地版清明上清图的仿制过程相当复杂,说是蚂蚁搬家,一比一的一点点复制也不为过。

  首先把原作摹本用两面红番国私运过来的纯静琉璃夹在中间。

  由于清明上河图是绢本,具备有较强的透光性,所以夹在纯静琉璃中间后,就可以对着光线将其上的图形图案一一影射出来。

  这个时候,再用一张薄如蝉翼,几近透明的蚕绢套在纯静琉璃外面,如此一来,影射过来的图案就可以一一呈现在这张蚕绢之上。

  然后再由资深画工配色,将原画影射的图案一点点的描在薄蚕绢上。

  由于《清明上河图》乃是一卷五米多的长画,所以必须分解成十多幅逐一仿制,整个过程耗时半年,中间不可出半点差错,否则整幅画便前功尽弃。

  仿制完成之后,再用特殊的手法重新装裱到与原摹本相同的绢布上去。

  之后是题跋,题字,刻印盖章,最后才是作旧。

  不仅如此,还要伪造假画的“历史”,必须有一个令买家信服的历史传承,别人才会深信不疑。

  整个制假过程成本不菲,人工先不说,单单是两块纯静琉璃的花费就要两百两银子。

  配色的材料也是一笔相当大的花费,由于历史的缘故,宋时制作颜料的材料很多不是失传就是更改了名称,想要还原当时的颜料,不下大成本是不可能的。

  林林总总这些加起来,一幅赝品越是精细,它的成本就越高,以快哉风这一幅为例,虽说不算多高端的仿品,成本也要了五百五十两。

  若再加上被官府发现的风险,高成本高风险更难以计算。

  这几乎可以算是古代最顶尖的制假水平,每一幅赝品都不是随随便便做出来的。

  当然也绝不是想找出它的破绽就能找得出来的!

  事实证明,方唐镜还是小看了天下英雄。

  就在大约三分之一柱香的时候,那沈师华已经得出了结论,自信说道:“这画果然是极高明的赝品。”

  赝品,当然众所周知,大家想要知道的是此画作伪在何处?

  沈师华没有让大家失望,他指着《清明上河图》的左下角张著所作的题跋道:

  “这印泥乃是我大明洪武后期的制法,绝不可能是元朝之物,故而可以肯定,此画是赝品无疑。”

  高明!

  方唐镜不由点头称是,在画的本身无法辨别真伪的情况下,专门从画外细节处做文章,不失为一条终南捷径。

  实际上,后世许多鉴别古玩的专家,走的就是这条路子。

  但时代不同,后世是在无数尖端仪器的辅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务,此时沈师华凭借着一面放大镜,一只弱化版的“手电筒”,轻易就看穿了作伪之处,靠的还是自己的真本事。

  此时沈师华的面上无悲无喜,仿佛事情本就该如此!

  反倒是梦之队其他成员喜形于色,这次不但拿下了开门红,还意味着夺取了这次文会首秀的机会,写点什么好呢?这倒是一个问题。

  不过这难不倒六人,他们六人不但诗书满腹,而且才思敏捷,各有绝学,到时只需要从六人的文章里选一幅最好的出来,又能再次大大的刷一轮声望。

  想到这里,六人不忘看向方唐镜,心生感激之情,真是大好人啊,活着的声望摇钱树,随便摇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