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十一章 俞大猷到_奋斗在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不多。未必不是对应的地方。

  在此之后,俞大猷就坐镇望港,亲自指挥军队开垦荒地,在原本魍港土地的基础上,又开垦十几万亩土地,并且为了这些土地,与大肚王国,狠狠打了一仗,结果自然不用说。

  甚至俞大猷都没有上报。就好像一场狩猎一般。有什么好意思说。

  从此俘获不少土人。俞大猷将这些土人组织起来,开始修建城池与水利工程。

  以至于俞大猷长期坐镇望港,而望港也成了东海水师后勤基地,与行政中心。

  而今周梦臣召俞大猷过来,俞大猷就是从望港过来的。

  周梦臣听了俞大猷报喜,问道:“仅仅凭借此事,将来俞总兵功业,未必在开漳圣王之下。”

  俞大猷听了,红光满面,说道:“还是大人指点,否则我也会起畏难之心。如此大事就做不成了。”俞大猷并没有告诉周梦臣,整整一年,死在台湾的人,不分老弱青壮,已经有万人之多了。更不要说不道多少土人在艰苦的基础建设之中丢掉了性命。

  如果真正算人命的话,周梦臣的移民计划,已经死了三四万人了。

  只汉人占的比例不多。

  他也没有告诉周梦臣,其中有几次下面的人哗变,甚至俞大猷亲自出手平定下来的。这种筚路蓝缕,披荆斩棘的辛苦,本就是应该的,没有必要向上面说。

  总体上,周梦臣的心,其实比古代人心软。原因也很简单,后世的孩子亲眼见过死亡得太少了。即便出席丧礼,也没有亲眼看到一个人死。

  而在明代看见死亡的几率太高,家中兄弟多,但是有很多都是立不住的。也就是小时候与你一起长大的伙伴,在你成年之前,会死上好几个。甚至更多。

  见管这种情况,对死亡的承受能力,也就强大许多,现代见到一个人死,立即就能同理,如果这个人因为自己而死,甚至能内疚到自杀。但是对古人来说,这太过矫情了。

  因为这样的事情常有发生。

  邓城与俞大猷是生死好友,邓城死后,俞大猷固然伤心,却一点也不妨碍他做正事,因为他自己伤心也没有什么用,他能做到,也就是将邓城的两个儿子,当成亲生儿子一样。培养出来,让他们光宗耀祖,也算是报与邓城生死之交了。

  生死之交尚且如此,对于这些海盗出身的俘虏,俞大猷虽然也有宽容之心,但如果谁犯到他手中,他也会法不容情。

  周梦臣不知道,台湾开拓居然有这么大的代价。在这里稍稍疏忽了,到了很久之后,他才知道。他当时就想,如果他知道代价如此巨大,当时也不知道会不会下定决心。

  周梦臣又询问了一些水师的其他问题。俞大猷一一回答。周梦臣忽然正色说道:“倭寇起因,固然有我朝内贼,但多有倭寇,我堂堂天朝,岂能有辱于小国,此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