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四十五章 新方法,旧方法_奋斗在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我有一处不解,汉朝王景治河,令大河一定千年,少有水患,倒是是为什么?”

  这的确是周梦臣一直以来的疑惑。

  王景治河黄河上一大功臣,是完全不能忽略的功臣。王景治理黄河之后,从东汉到五代,黄河河道相对稳定,黄河虽然有些问题,但问题总体上不大。比起宋元明清时期的问题,根本不值一提。

  既然要学习古代治河长策。周梦臣又怎么能不去关注王景到底用了什么办法。

  只是,不知道是时代久远,还是别的原因。王景治水到底高度评价了。但是具体王景做了什么,反而云里雾里了。

  王世贞来之前,已经做过功课了。毕竟周梦臣想要治水之心,根本没有一丝丝的隐瞒。王世贞自然提前做好功课。

  王世贞说道:“王景治河有成,也是天时地利。黄河水患是近世越发强烈的。在汉唐时期,并不强烈。水中含沙量也较而今少。而当时黄河中下游人口密度,也要少很多。治河之臣,选择的空间比较大。比之而今要容易治理多了。”

  周梦臣点点头,觉得王世贞所言极是。

  别的不说,单单说西北的气候变化。就可以说明一切,在秦汉之际,陕西还是天府之国。形胜之地,几乎是得关中则得天下。但是而今,陕西是什么样子的?

  当年水草丰盛的地方,在宋夏百年战争之后,几乎所有树木都砍掉了。泥沙俱下。这种情况下,黄河水的含沙量不多才怪。

  而黄河也就是在宋代水患严重,两者之间,有没有联系?

  虽然周梦臣没有证据,但是不妨碍他猜想。

  王世贞见状,继续说道:“不过,在治理黄河上,王景也是有独到之处的。”随即说了王景在很多方面的创见,建设遥堤,建立水门,等等。

  不过,周梦臣也仅仅是听听而已。因为这些技术上的问题,周梦臣有些知道,有些不知道。但是他知道,大明河堤计算发展与治水技术的水平是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,王景当初的手段,当时是很高明的。但是而今却不见得高明了。

  王世贞也知道周梦臣到底想听什么。于是,他忽然说道:“不过,在我看来,王景最高明的地方,还是他的分水之策。”

  周梦臣立即来了精神,说道:“愿闻其详。”

  王世贞说道:“大人可知道汴河?”

  周梦臣说道:“自然知道,汴河不是开封附近一条直通东南的运河,前宋之际,东南财赋都是通过汴河运来的。”

  王世贞说道:“不错,但是汴河到底是什么样的河流,是谁修建的?”

  “是王景修建的?”周梦臣闻到。

  王世贞说道:“正是。王景在黄河上开了水门,引黄河水入汴。这个水门叫做汴口,分黄河之水。”

  周梦臣有些迟疑,说道:“这是黄河不决堤的的原因?怎么可能,黄河水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