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十七章 王崇古的抉择_奋斗在大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的原因。说到底是一个成本问题。用一场大案将这些将门全部卷进去,将他们打落尘埃,是成本最低的做法。

  至于这里面覆巢之下有什么误伤,却不是周梦臣所能想到的事情了。

  这样的局面之下,戚继光秉承周梦臣的旨意,对辽东军很不客气。随着南兵进入辽东之后,戚继光就开始频繁的视察军队,因为缺额,贪污军饷,等原因,或罢免,或斩首十几员官员。

  戚继光一副要将辽东将门给逼反的意图。

  这其实也是戚继光自己的判断。

  戚继光虽然政治上很敏锐,但是本质上是一个军人。所以他很多时候用军人的方式解决问题。他视察辽东军之中,立即发现,辽东军不是没有能打的军队,但是数量太少。也就杨博编练出来的数个营,还有辽东将门的家丁。

  他通过一些手段,最后判断。辽东可战之军,在五万上下。在朝廷编制之中,却是有十几万的。更不要说,这些军队一半以上分散在各将门手中,作为他们的亲兵,每一支也不过几百人上下。很多配合战术都没有演练。也就是说,不要指望这数万大军,打出什么大开大合的战略战术配合。他们能主导一场数百一两千人的战场就不错,人数再多就存在无法配合的缺陷。

  这也是蒙古人常规南下打草谷的配置。

  戚继光摸清楚之后,将辽东军上下,视为土鸡瓦狗一般。

  如果双方列战而战,戚继光觉得自己只需要对方三分之一的兵力就能击败对方,对了,辽东骑兵,特别是小队骑兵战斗力还不错,需要一个营的大同骑兵遮掩战场。

  这还是聚集起来,更不要说,这些辽东军都分散在各地。

  所以,戚继光更愿意让辽东将门掀起一场叛乱,然后反手平定。这事情不就了结了。

  但是,辽东将军不是傻子。

  见到南兵大致,火铳火炮,行军如林。甚至操练的时候,大雨忽至,军令不停,操练不止。一个个都震慑住了。

  怎么可能会造反?怎么可能敢造反?

  只是,让他们舍弃家业却也是不肯的。他们自然要文斗不要武斗,这个时候,压力就到了王崇古这边。

  王崇古秉承杨博的想法,对辽东将军手段是软了一下。于是辽东将门就觉得王崇古不行,想办法逼迫王崇古去对付戚继光。

  王崇古也没有什么办法。

  毕竟辽东巡抚下面全部是卫所。也就说,王崇古的命令最后也是下到了辽东将门这里,文官并不是没有,但缺少县令,这一层基层官员。让王崇古的政令,浮于表面。

  这是辽东将门让王崇古知道,辽东上下是离不开他们的。离开他们是万万不行的。

  又给了晋商一脉很大的好处,让王崇古给他们说话,代替他们去面对戚继光。

  说实话,王崇古是打过仗,杀过人的。

  对于辽东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