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30章明廷的政治风向_天选之国162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下一步的计划,两人就八旗变革的事情进行了商讨,商讨的结果就是各种经济政策陆续收紧,该专卖的专卖,羊毛和马匹等大牲畜交易慢慢变成八旗垄断,并且推动成立汉八旗等事宜。

  关于给郑芝龙提供雇佣军的事情却被束之高阁了,黄台吉又跟阿敏交换了意见,用的理由是派雇佣军去打仗发财会动摇军心,到时候大家都热衷于出海发财,那中间的油水比苦哈哈的和蒙古、明军硬钢可来的多得多啊。

  阿敏也明白其中的道理,见黄台吉决心已下,也没有多说什么。

  不过黄台吉还是让阿敏牵头和郑芝龙的人联系,建立武器走私渠道,甚至在淡马锡计划建立商站,作为了解南洋的窗口,具体工作由岳托负责。

  时间慢慢的进入崇祯五年的冬季,明廷的京师由于蒙古高原刮过来的寒冷朔风,整个京城一片灰黄灰黄的颜色,这里的沙尘天气越来越多了。

  在紫禁城东门附近的内阁公房里,首辅周延儒正和内阁成员们讨论一篇科道言官递上来的奏章,大概意思是请求禁绝农户出海,认为出海的农户太多,已经影响到朝廷税赋的征收。

  上这篇奏章的是一位晋籍的御史,因为团社的插手,晋商的收益比历史上可不是一个档次,晋籍出身的官员肯定要为自己的乡梓鸣不平了。

  恰好这些年朝廷的税赋连年减少,所以这篇禁绝农户出海疏一出,便引起轩然大波。

  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已经是老态龙钟了,他首先发表意见,“这篇奏章有失片面,这些年各地又是旱灾,又是蝗灾,报上来的次数比以前要多很多,流民出海寻找出路也是正常,如果禁绝,必然会引起动乱啊。”

  这一届的内阁成员都是南方人,对流民出海之事都比较了解,因为大批的移民都是从江淮出去的,江西籍的大学士郑以伟也发表意见,“徐阁老所言有些道理,不过从吾乡土来说,小农和佃户出海者也很多,以至于很多地方田地抛荒,地主的田地无人佃种。”

  “朝廷原来的初衷是允许受灾之流民可以出海谋生,谁知道一些奸商竟然鼓动升平之地的小农,此乃本末倒置,所以,禁绝一说也有出处。”另一位吴阁老表达了意见。

  “但是,流民出海确实改善了地方治安,从最近来看,发生灾害较重的河南、淮北等地就没有发生流民动乱,但是,因为地处偏远的山、陕两地因为流民无法转移出海,走投无路之下便成为暴民,引起地方动乱,已经有十余起之多。”徐光启举例说道。

  “所以,朝廷必须规范一下,只能允许受灾流民出海,要禁绝升平小农逐利离乡。”郑以伟强调道。

  “那如何区分是不是受灾流民呢?”次辅温体仁问道。

  “方法有二:其一是划定招募流民的区域,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