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3章 翰林修撰_知否之护姐狂魔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翰林院当官员,可以说是最为清贵,是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。

  不仅可以在中枢各部门观政学习,还会被公派到各地熟悉地方事务。

  这种公派,并无具体任务,堪比公费旅游。

  到了地方上,他们相当于朝廷的特派员,对于地方官员的失职行为,有权上本弹劾。

  这些翰林院官员至少也是七品,与地方上的县令同级,又直通中枢,所以地方官对他们的到来向来都是以礼相待,不敢怠慢。

  前三甲之外的新科进士,被授为从七品,要进翰林院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。

  二甲之中,少数特别拔尖的,还有机会通过朝试进入翰林院。

  例如盛长柏就是如此,入翰林院三年,表现优异,如今也升到了修撰一职,与盛长桢同级。

  其余大部分人中,有本事有门路的,能够去六部、都察院、大理寺做个实习生。三年实习期结束,就能在这些中枢部门转正,前途也算通畅。

  文炎敬作为二甲中一人,就被分派到工部。这还是靠着他恩师盛纮的庇佑,上下运作,才能得到这一肥差。

  顺带说一句,盛纮如今这些年来,靠着他在官场上的八面玲珑,也从最初的六品官升到了正五品。

  进士们中最后剩下的,就只能被分配到各府各县,做个属官。

  所谓属官,就是二把手和三把手,基本没有决策权,只能辅佐正印官行事。

  从此往后捧着卵子,一步一步往上爬,不知多久才能爬回汴京为官。

  像新科进士最后一名的吴悼,就被分配到衢州府做了个推官,从此宦海沉浮,必定是要受尽磨难。

  当然,他们比起那些举人官还是强多了。那些举人出身的官们,授官只是从九品,可以说是从整个官僚体系的最低端往上爬。

  其中辛苦,可想而知。

  而且这些举人官的升迁之路上,还有一层看不见的天花板。如果没有什么大变故,他们到老死也只能止步在四五品的官职,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一二品的阁部大员。

  比起他们,盛长桢可就幸运多了。

  朝廷之所以要把他们前三甲都安排进翰林院,就是因为翰林院是为国储才的地方,是天下最顶尖人才荟聚之地。

  盛长桢作为翰林修撰,平时主要是做些掌修国史,草拟文稿之类的清闲工作。

  看起来这些工作无关国计民生,但前途却是一片光明。

  因为翰林院的官员,是距离皇帝和朝廷中枢最近的官员。

  在翰林院的经历,可以让盛长桢迅速提升在中枢的行政经验,了解本朝历史,为日后被委以重任打下基础。

  基本上,在翰林院磨练三年,就会被提拔到六部为郎中,或者被外放到各省为提学,一步就能跃升为五品乃至四品官。

  因此翰林修撰虽然只是从六品的小官,但在工作几年后往往可以青云直上,最后能够成为一方大员乃至中枢部堂。

  比如前任宰相吕蒙正,就是从翰林修撰的位置上步步高升,仅仅十二年就做了宰相。

  翰林修撰一职的前途,可想而知。

  当然,对盛长桢来说,翰林修撰这个官职本身的清贵还是次要的,更重要的是它的办公地点实在翰林院。

  而翰林院与皇宫之间,只有一幢门楼之隔。

  这绝佳的地理位置,能够让盛长桢在兖王叛乱之时,攫取到最大的利益。

  是的,盛长桢明白,兖王叛乱之时已经是越来越近了。

  对这场叛乱的先知先觉,是盛长桢来到这个时代,最大的财富之一。

  他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,让自己的地位名望提升到极致。

  因为只有在改朝换代这样的混乱时刻,才能有破格提拔,乃至一步登天的机会!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