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70章 科考取士_李治你别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些后悔。

  早知如此,刚见面就该杀鸡的,浪费半天口水,何必呢。

  统一了认识后,接下来的事情便容易多了。

  李钦载和官员们开始动笔出题。

  考题早已有了腹稿,李钦载下笔如飞,很快便将一套试卷出完。

  众人再次进入商议模式,逐题讨论,每一道题都严谨地商议许久,从出题的初衷,到考题的难度,以及涉及的知识面等等。

  一套科考试卷很快商议完毕,这次的过程很通畅,也许大家都急着吃鸡。

  确定了考题之后,李钦载将新鲜出炉的试卷交给两位监察御史,御史当然不会多嘴,简单看了一遍后,当着众人的面将试卷用火漆封存,然后派出一队人马将它送到长安城礼部刻版印刷。

  出完题的李钦载还不能走,参与出题的人都必须留在学堂里,大家仍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。

  这是为了避嫌,也为了防止主考官泄题徇私。

  李钦载欣然配合,在大家都不违反规矩的前提下,他也不介意遵守规矩。

  三天后,随着长安城钟鼓楼冗长的钟声敲响,两年一度的科考开始了。

  科考从隋文帝而始,但历年来却有名无实,到大唐贞观年间才渐渐有了正式的规模,不过贞观年的科考虽说是面向全国,实际上参与科考的大多是世家子弟,而且规模很小。

  李世民曾经站在太极宫笑着说“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”,然而事实上,他说这句话的那年,朝廷科考取士总共才区区数十人。

  以大唐士子的总基数来说,贞观年间的科考更像走个过场,事实上仍以录取世家子弟为主。

  直到李治登基,决定对世家采取打压政策后,科考才真正被重视起来,历年的科考规模也越来越大。

  如今的大唐科考初期,长安城没有专门用于科考的贡院,礼部临时征调了新昌坊的青龙寺作为考场。

  大唐麟德元年九月十三,科考开始。

  今年的科考气象大不相同,成千上万走进考场的,大多是衣着陈旧的寒门子弟,考场内外戒备森严,禁卫林立。

  李钦载和几名出题的官员也离开了甘井庄,被礼部安排在考场内的偏殿中坐镇。

  作为主考,李钦载到达考场后没有休息,而是径自带着几名礼部官员在考场内巡弋。

  为国取才不是小事,李钦载也很希望从这次科考中帮李治发现几个人才。

  可惜的是,科考终究以明经科为主,在明经科的考场,那些考生们提笔挥毫,畅所欲言。

  相反,明算科的考场则沉寂了许多,考生的人数也远不如明经科。

  许多考生咬着笔头,仿佛盯着杀父仇人似的看着试卷,更有甚者,有的考生心理素质实在脆弱。

  见试卷上的题目大多不会时,顿时嚎啕大哭起来,被巡场的官兵闻声赶来,一记耳光先让考生闭嘴,然后不客气地拖出去扔远。

  李钦载目睹这一切,暗暗叹了口气。

  从古至今,这是最公平的跨越阶级的方式了,如果这还不行,只能证明自己本事不济,没有跨越阶级的资本,能怨谁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