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七八五章 工业革命(二)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粱、黄豆等产业,早已经习惯。

  这亚麻产业,倒是个新兴起来的,不免好奇。

  当然,肯定知道这玩意儿是织布用的,这几乎是傻子都知道的事。

  但争论的点,是比较奇特的。

  此时,那些赶着马爬犁的车夫,正熟练地使用小额纸币,买了几斤本地烧锅里产的高粱酒,要了几斤高粱酒酒糟的副产品羊肉,和客栈酒肆里的其余人,谈论着今年出现的、遥远的苏南地区运来的新明星产品——让这些原本男耕女织的移民所震惊的、竟然达到了二尺八宽幅的棉布。

  然后他们在讨论:“你们说,这二尺八大布里,用没用这边的麻线?”

  客栈里的人对这些东西都很熟悉,因为这些赶车赶爬犁的,主要就是将各种货物南北运输。

  去年兴起了亚麻纱,今年这边就有了二尺八大布,难免不叫人有端联想。

  原本的织布机的宽幅,只有一尺,是以现在俗称为小布。

  而这种宽幅超过了二尺半的改良棉布,被俗称为大布。至于这玩意儿是怎么织出来的,怎么能织出来二尺半宽,当地人基本不了解。

  但今年新来的这些大布,很快就取得了广泛的市场认同,裁剪衣服做棉裤什么的,都比以前方便多了。

  一阵争论这大布里面到底有没有麻线,直到有个商铺的伙计,用有些浓重的江苏口音道:“这二尺八的大布,还真就没有麻线。这都是南通布,南通布没麻线,松江府的大厂出的棉布,才有麻线。”

  “我跟着掌柜的来这边做麻纱生意,这里面的事,我可知道。南通那边的布,和这边纺麻差不多,都是撒机子的办法。而松江府那些大厂,是上大工。不一样。那边的大厂用麻线,撒机子的不用麻线。”

  所谓撒机子,是俗称。

  按刘钰的叫法,叫包买制。

  所谓上大工,也是俗称。

  按照刘钰的叫法,叫工场制。

  辽河流域的麻线纺织业,既有上大工,也有撒机子。

  亚麻变成纤维的过程,要用梳麻机,是工场制。

  而麻纤维纺成麻线,要分包给农村的妇女,是包买制。

  这商铺伙计倒是没有说谎,这二尺八的大布,里面还真就没有麻布。

  或者说,包买制为主流的南通,生产的棉布,是不用麻线、羊绒的。

  这里面,也算是大顺特色工业革命的一种特异性体现。

  如果说,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标志,是珍妮纺纱机。

  那么,大顺工业革命的开端标志,就是此时在江苏大规模生产的脚踏铁轮飞梭织布机。

  事实上,哪怕蒸汽机已经在井盐行业、煤矿排水等行业上展开了应用,但也不算是大顺工业革命的开端。

  大顺工业革命的开端,是刘钰在江苏完成了改革,苏北成为长绒棉产区之后的“脚踏铁轮织布机下乡”。

  伴随着苏北圈地种棉的进行,原本繁华的运盐运河,现在成为了运棉运河。

  南通,成为了淮南棉花过江的集散地。

  机器轧花、除籽、梳棉,人工纺纱。

  而新型的脚踏铁轮飞梭织布机,因为价格略贵,是以很快包买制就成为了南通棉布产业的主流。

  资本出钱、买棉纱,为农村妇女提供铁轮织布机。

  再低价收购她们制成的成品棉布,支付一定量的劳动报酬,织布过程都是在各家的家庭进行。

  但前期的棉花种植、采摘、去籽、轧花、搓条、纺纱等;以及后续的染色、浆洗等,则多半都是以工场制的方式进行的。

  而脚踏铁轮飞梭织布机下乡,这就是刘钰说的纺织业的技术进步,或者说特色的纺织工业革命,必须“先织后纺”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