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七九七章 工业革命(十四)_新顺1730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地时候,就为了防止各家扯皮、三个和尚没水吃,多半都是竖条通海的。不修水利,无以去盐;不修海堤,海潮倒灌。到时候淹了我们自己还好说,若淹了别人家的棉田,还要我们赔钱哩。”

  权哲身先是一惊,随后大悲。

  李星湖让他偷渡到大顺,首先要学的,就是在那些违禁书册上看到的淮南复古尝试。

  哪曾想还没到淮南,先见到了正主儿,这亲身投入其中的都感觉效果不好,那恐怕……

  “孟兄,岂不闻古人云:及年岁之未晏兮,时亦犹其未央。恐鹈鴂之先鸣兮,使夫百草为之不芳?”

  “孟兄正值当年,当应趁着年轻,施展作为。又何必多做哀叹之态?既不行,改之可矣。”

  “这淮南垦荒事,除你们外,剩余的都是兴国公的霸道手段,难道他这霸道手段就真的胜于王道?何不择其善者而从之?其不善者而戒之?”

  孟松麓苦笑一声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。

  刘钰用的那些手段,这边也不是想学就能学的。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单纯的组织能力问题。

  对这个问题,孟松麓用了一个很小的点,给权哲身解释了一下为什么学不了。

  “赵兄之前所见的倒毙之尸,心生恻隐感叹,甚至以为吴地百姓皆无恻隐之心,实则不然。”

  “我说他们再挺几日,日子就好过了。其中货运码头搬运周期的道理,我也说了。再说另外一件事。”

  “苏北种棉,八月十五仲秋时候收获。”

  “收棉时候,最怕下雨,必要快速收完——种棉花,种多少,不在于地有多少,而在于需要考虑能收多少。能摘多少,才能种多少。”

  “苏北八月十五收棉花的时候,恰逢码头不忙的时候。”

  “西洋贸易的船,已经卸货;返航的船,还要等腊月季风起。”

  “辽东的豆,八月十五才刚收割;南洋的米,早已起运。”

  “此等时候,码头的事少,用不了那么多人。于是那些圈地种棉的公司,便在这里雇人,去那边摘棉。”

  “原先还要麻烦些,今年从阜宁到南通的运河修通,往来更是方便。”

  “那些摘棉的人,用的时候便用;不用的时候或死或寒,与圈地种棉的垦荒公司一概无关。”

  “对那些公司来说,就可以有多少地、种多少棉。”

  “这只是摘棉,剩下的如种植、肥田、养地、休耕、牧草这些,更不用提。”

  “昔日兴国公就言,若以小农授田制,户均百亩,温饱或可。然若种棉,五年之内,其地必瘠。”

  “当时皆以为是虚言,可哪里用了五年?之前我们也是种粮,可后来尝试着种棉,家家户户资本孱弱,最终只能是一家种个三五亩,摘个十余斤,纺而成布,做各家各户子弟入学之束脩。”

  “棉极吃地,三年地力便尽。虽有豆饼可买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