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千三百十八章 定都之争(七)_汉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乃新朝,虽名为汉明,然实际上与前朝并无关连……而我朝前身为义兴、建兴两朝,皆以应天府为京都……以谈某之见,何必舍近求远、劳民伤财呢?”

  夏完淳脸色木然,只是听却不说话,大有任你们说破大天,也不发表意见的模样。

  见夏完淳没有兴趣,徐孚远干咳一声,道:“卫国公虽是武臣,可毕竟贵为国公,有议政之权,况且,卫国公又为陛下姻亲……事关国柞,还请卫国公为国朝计、为天下计……领我等进谏陛下,收回成命!”

  徐孚远这一开口,大有会后总结的意思。

  就连夏完淳也不得不给面子,夏完淳执礼甚恭,他在徐孚远说完,便拱手道:“徐世叔啊,非我不肯、不愿入宫进谏,实乃陛下素来强势,凡乾纲独断之事,绝不更改,也从无失算……我其实也认同诸位世叔伯的意思,本就是江南人氏,偏偏要北上为官,实为不便……!”

  不想,徐孚远突然打断道:“卫国公难道……还不明白我等意思?”

  夏完淳一愣,“徐世叔的意思是……?”

  徐孚远扫了一圈他身后的人,然后指指头上,压低声音道:“陛下的心思……难道卫国公还不明白……连陈名夏以谋反相逼,陛下也坚决不允重开科举,其意,自然是对天下士子的不信任,我等同为复社中人,须为天下读书人寻条出路啊……陛下若定都北边,那么,卫国公应该想得到,这对南方读书人,便是一场灾难……何况,若是定都江南,我等亦可照抚桑梓乡邻……卫国公三思啊!”

  经历了九年战争、数度政变的夏完淳,早已不是当年可以面对兵力远甚于己的清军,领着三千手持农具,大声呐喊冲锋的莽撞小子了。

  他的家学渊源,早已让他在稚童之年,就已经评议国事。

  别人或许听不懂徐孚远言下之意,夏完淳却能听出十之八九。

  徐孚远一番话,表达出三个意思,首先,徐孚远有重开科举之意,其次,有振兴已经衰微的复社之意,最后,徐孚远表示可以退而求其次,只要不定都顺天府,可以接受在江南任何一处定都!

  夏完淳为难起来,他岂能不知道,徐孚远所表达的三个意思,皆是与皇帝心思相悖、南辕北辙的?

  可做为同出一脉的江南子弟、复社系人、读书人,夏完淳心里也觉得徐孚远所说的有些道理。

  如今朝廷选士,要么是皇帝旧部、降官留用、官员推举和学院生员,这等于断绝了旧读书人入仕的可能性。

  虽说皇帝开了道口子,旧读书人可以入江南学院回炉三年,重新入仕。

  可江南学院每年能容纳多少人,怎能解决天下数以百万计的读书人?

  九年了,无数旧读书人,十多年的寒窗苦读,换来的就是在家当宅男。

  这令想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,无不变得失望、颓废、怨恨!

  这也是近些年来,在杭州府,每每有民乱发生时,就有这些旧读书人,不管不顾地冲在前头的根本原因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