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204章 纺车史话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纺织,是华夏文明最早点亮的农耕文明科技树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枝。

  提到纺织,当然就不能不提起纺车。

  在江南水乡随处可以见到这样一个画面:

  心灵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老妇人坐在一个手摇的,簸箕大小的,木架子轱辘旁。

  一手轻摇木轱辘的把手,将轱辘转得飞快。

  另一只手拿着一个拇指大小,筷子长短的,搓卷好的棉花条子。

  随着木轱辘的转动,从棉花条上抽离出来一条细线,这条细线不断地缠绕木轱辘上,这就是纺线。

  而从木轱辘上纺出的线,则连接到一个转动的锭子上,渐渐地形成一个梭子状的线团,这就是纺锤。

  一个纺锤缠满了线之后,又重新放上另一个锭子,接着纺出另一个纺锤。

  有了纺锤,才能放到织布机上纵横交错的织出布匹。

  这就是最普遍的家用纺车。

  伴随着纺织一起出现的纺车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。

  这从一些壁画和间接的记载里可以推测得出。

  有史料明确可查的则是出现在扬雄的《方言》之中,当时把纺车称为“繀车”和“道轨”。

  当然这些比较原始的纺车都属于“单绽纺车”,生产效率比较低下。

  松江府作为全大明最发达的纺织基地,并不是自古就沿袭的。

  这跟一个伟大的女性有关。

  没错,这个女姓就是后世史书赞不绝口的“棉纺织革新家”——“黄道婆”。

  大元元成宗元年(1295年),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村,童养媳出身的黄道婆,年刚过50。

  这一年,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织布经验,改革了织机的轧绵和弹绵工具,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“三锭棉纺车”。

  同时,她还总结了一套纺纱和织布环节中的“错纱,配色,综线,挚花”配套技术。

  可以说是对织布的全方位提高。

  织布分为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,只要改造其中的一个,效率就会成几何极的提升。

  “三锭棉纺车”的出现,使得纺纱的效率一下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六倍(不是三倍)。

  要不怎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呢,有了这些软硬配套的技术,松江的纺织业迅速摆脱了落后的面貌,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

  短短数年就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,松江布行销全国,一举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纺织霸主地位。

 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近两百年时间。

  这两百年来,纺织工艺还是沿用那一套,并没有半点进步。

  这一直是方唐镜心里的一个谜团,两辈子的谜团。

  因为据史书记载,在黄道婆之后,曾经又出现过一次纺织技术和器械的大飞跃。

  而促使这次技术出现飞跃的,就是王祯王伯善。

  王祯王伯善,元朝农学家,农业机械学家。

  生于元朝大元元年(1271年),元代东平人。

  曾任多地县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