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04章 纺车史话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令,写下了《农书》《造活字印书法》,发明了“木活字印刷术”。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实干派农业家和发明家。

  《农书》一书可以说是集汉唐宋以来集大成的农书,方方面面都有建树,这里且先不表。

  而方唐镜认为,王祯最大的贡献在于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。

  王祯王伯善先生的《农书》里确实记载有数十倍提高纺织效率的方法。

  这就是他发明的“水转大纺车”。

  前面说过,织布分为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,只要改造其中的一个,效率就会成几何极的提升。

  为了说明其重要性,我们将历史上最著名的英国纺织革命拿来与之相比较。

  1733年,英国人凯恩改造了织布的飞梭,使织布的效率提高了四倍。

  但是相应的,纺纱的效率却跟不上了。

  1764年,英国纺纱工人哈格里弗斯不小心踢倒了纺纱机。

  他正要扶起来,却发现倒在地上的纺纱机还在转,只是原先横着的纱绽变成了直立。

  这个时候,他突然灵光一闪,如果纺锤竖立时还可以转,那么如果并排竖立几个纺锤,不就可以同时纺很多根纱了呢?

  经过一年的改进,他搞定了竖直纺锤的新式纺织机,工作效率提高了八倍,他用女儿的名字命名为“珍妮纺织机”。

  纺锤从一开始就是八个起步,之后不断改良,增加到三十二个,一百个,效率越来越高。

  1769年,英国人又发明了卷轴纺纱机,用水力为动力,从此可以不用人力了。

  而且纺出来的纱结实而有韧性,纺织行业再向前迈进了一大步。

  水力纺织机的出现,就是后世大多数人都熟知的,人类进入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。

  英国人凭借着先进的纺织技术领先西方列强近百年,这才积累了足够的国力奠定了其日后称霸世界的基础。

  而当时的中国的纺纱,家庭采用的还是手摇的纺车,十小时才能纺出四两纱。

  而作纺里采用的“三锭棉纺车”,十小时也只能纺出一斤半纱。

  而当时中国的织布,即便是最熟练的工人,一天也只能织出长10码左右,宽仅一码的布匹。

  也就是现在方唐镜所处的时代的通行纺织法,生产效率低得令人发指。

  记得上一世的时候,方唐镜和同学们看到这里,都觉得英国人牛得一匹。

  后来选修了明史专业之后,知识渐长,这才从史料中得知:

  第一台大型水力纺织机,其实是中国人发明的。

  中国人在元代时,早英国人四百年左右就发明了水力大纺机。

  这种机器已具备了马克思所说的发达的机器必备的所有条件:发动机,水轮,传动机构和工具机。

  王祯在《农书》里专门记载了这种由他不知是改良还是发明的“水转大纺车”。

  有三十二个纺锤,每车之产量达到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