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560章 开门大吉_大明伪君子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自古好的文章,往往开头两句就让人拍案而起。

  比如《吕氏春秋.察今》的开头:上胡不法先王之法?非不贤也,其不可得而法!

  比如苏洵的《六国论》开头:六国破灭,非兵不利,战不善,弊在赂秦!

  比如李白的《古风.秦王扫六合》开头:秦王扫六合,虎踞何雄哉!

  方唐镜那两句“有尧舜之君则必有尧舜之臣,有桀纣之君必有桀纣之臣也。”实实在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也。

  然后方唐镜接着往下写承题部分。

  “择臣者,君也。择士者,臣也。贤愚各从其类而为,此君君臣臣之道也。

  若尧舜之臣生于桀纣之世,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,为之奈何?”

  方唐镜先说三纲五常的重要,然后画风一转,反问:

  如果贤臣生于暴君之世,奸佞生于圣君之时,国家当如何?

  如果说开头两句会让阅劵官冷汗淋漓,那么“若尧舜之臣生于桀纣之世,桀纣之臣生于尧舜之世”这两句,很可能会让阅劵官心脏病发作!

  这又是一个很现实且禁忌的问题,每个士大夫都想过这个问题,却没有人敢说出来,更没有形成探讨。但既然有人说了出来,那就很有讨论的必要。

  其实这不是方唐镜胆大包天,而是因为读过两位正副主考的文章,加之西厂又专门收集过两人的生平,加上后世的评价,对两人颇为了解,才敢如此写作。

  徐溥和李东阳后来都是做到了大明首辅的人物,对于治理国家很有一套自己的理念。

  但现在他们还是翰林,并没有实践的机会,所有的理论也没有成形,一切都还在酝酿之中,理想主义的成份难免十分强烈。

 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棱角还没有被生活磨平,还是理想主义者。

  这从他们出的这道题目就可以看出,两位主考是由衷地希望大明中兴的。

  他们理想中的大明中兴是主明臣贤,如三皇五帝时的大同社会。

  不得不说,思想还有不少幼稚的成份,血仍未冷,很容易上头。

  那么,方唐镜便给他们想要的。

  但是,这真的够么?自己能看出考官的心思,别人也未必不可!

  能一路从童生试、乡试重围杀出的举人们,水准都不低。

  众考生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了,不但八股文根底扎实,见识也都不凡。

  所以要想脱颖而出,仅顺着考官的意思实在是有些平庸,中试不成问题,却难得拔尖,不保险。

  所以,还要激进一些,走在他们的前面。

  因此方唐镜才抛出这个潜在的禁忌,却是每个为官之人不得不面对的话题!

  文章重立意,从这一点上看,破题与承题呼应,一篇雄文已隐隐成形。

  承题部分写完,方唐镜停下笔,沉思了起来。

  若是接下来还是走议论的老路,未免有虎头蛇尾之感,流于俗套。

  方唐镜想起后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