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39章 天下何处得此贤才?_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固然可以保住,但一年半来“天下忠义无双”的美名,可就要遭到一定的损害了。

  想李素为刘备筹划这一年半来,从“弃官救叔,扬天下义名而举孝廉”开始,一步步毫无保留为朝廷尽心的形象,可是非常不容易的。

  这个形象和名声,对于刘备未来招揽天下人才,已然是最大的助力。行百里者半九十,对于功亏一篑的风险,可不得不慎呐。

  必须坚决坚持,演到灵帝驾崩,甚至是少帝都被董卓废黜为止。

  李素想明白之后,深呼吸了一口,劝道:“兄既有疑虑,我愿为兄释之,不如咱便假设几种情况,看兄心中愿如何应对。只要心中早有预案,那么临事业不至于慌乱。”

  刘备松了口气:“如此甚好,我早知伯雅必有奇计,每每思虑周全,请试言之。”

  李素正色提问:“若辽东彻底平定后,陛下有心调遣兄去别处平叛、但长久保留辽东太守之职,兄可愿毫无保留为朝廷效命?”

  刘备也正色回答:“这是自然!但凡杀贼救国,义不容辞。只是,当天下贼乱甚众时,还是先由近及远比较好,否则千里奔波,军队调遣粮饷浪费巨大,岂是爱惜民力所为?”

  李素进一步问道:“那如果连辽东太守之职,都要平调它处,再找一个落入贼手的郡,遥命兄为太守,要亲自收复才能上任,兄可愿效力?”

  这一次,刘备显然没有最初那么果决了,人都是有私心的,他也不由犹豫:“只要……朝廷能够善待辽东百姓,别再派个搜刮民脂民膏的滥官汙吏来折腾,也就罢了。

  主要是辽东安宁不易,被张举张纯这般洗刮,百姓连自力活下去的过冬粮都不够了,初定这一两年,必然是需要一个强硬、事事都能为民管束的太守,组织屯田,渡过赤贫年景,如此才有安定的可能!朝廷换官事小,如若使屯田渡荒之法因此中断,岂不是害民于水火!”

  听到这个结论,李素心情复杂,也有些欣慰。

  复杂是因为难度有可能提高,欣慰则是觉得刘备守住美名到最后,问题应该不大。

  他原本还以为,需要跟刘备之间有一番曹操和袁绍式的“方面何所可据”的对话,然后提醒刘备“关键不是根据地,而是‘任天下之智力,御之以道’”。

  但是,看来是自己想差了,人和人是不一样的,在“人心和根据地哪个更重要”这个问题上,刘备和曹操的看法都是一致的。

  曹操认为“天下之智力”最重要。

  而刘备更是本来就更进一步,认为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”。

  所以,不需要再有人劝刘备注意“人心有多重要”这个问题了,刘备懂的。

  历史上到了隆中对的时候,刘备给诸葛亮的留言依然是全部在谈人心,“不度德量力,欲申大义于天下”。

  反而要诸葛

  请收藏:https://m.9bea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